查看原文
其他

争议!是枝裕和的“容器”与迷宫

卖瓜人 看电影看到死 2021-08-10


继2016年的《比海更深》之后,是枝裕和终于在2017年带着他的新作《第三度嫌疑人》首度亮相于威尼斯电影节,让不少在威尼斯电影节首度尝鲜的评委和影迷们又惊又喜。


喜的是,是枝裕和在拍了十几年细腻的家庭及人性微妙关系后有了新的转变,惊的是,他到底拍了一部什么。笔者从去年11月资料馆的国内首映到目前院线上映前后看了三遍,还是不敢贸贸然总结。略写几点,望抛砖引玉,和大家讨论。



1. 杀人迷宫

 

电影《第三度嫌疑人》作为披着悬疑外壳的非类型片,观影过程很难谈得上愉悦。剧情的反转与迷惑,让不少观众大呼难懂。很多冲着“故事”二字奔向《第三度嫌疑人》的朋友恐怕都会一头雾水而归。



是枝裕和在新片中大玩结构迷宫,在同一时空中发生的三个平行叙事。好比在一个复杂的迷宫中,三条看似都有希望的通路,却始终环绕在真相之外。


是枝裕和的电影一向喜欢模糊不清的是非观,影片的开场出现一张杀人犯被熊熊火光映照着的脸,似乎道出了结局。但随着剧情推进,才发现这不过是导演在开端设下的假命题。



影片通过嫌疑人三隅(役所广司饰演)的三次供述作为整体架构的切割点,从最开始谋财害命到与太太合谋骗保险金再到最后否认杀人。三隅改变口供的版本之多,速度之快,很容易让人意识到,无论他说的是什么,都不可能是真相。



是枝裕和没有用廉价的答疑来取悦观众,而是三隅有如片中的影子导演,通过律师重盛(福山雅治饰演)的双手,一步步地引领观众走进他的内心,感受他的愤慨与无奈。除杀人案这个主体结构外,影片填充了两个失意的父亲,一个被父亲侵犯的女儿,感情替身让重盛找到接近三隅世界的入口。



在一个没有“真相”的地方,命运何曾跟世人讲过道理,有人素日为善却不幸死去,有人作恶多端却逍遥法外。命运都是被选择的,与其坐等被挑选,不如成为命运的“法官”。役所广司饰演的三隅,借金丝雀的比喻,来释放心中想要决定其他生命生死的欲望。

 

真相在这里变得尤其不重要,所谓法庭诉讼,检控间的博弈只是用来包裹人心深处纠葛的蚕茧,通过层层抽丝剥茧,重盛走进的不是真相,而是三隅的世界。



身陷囹圄的固然有罪,没被定罪的却未必无辜,真相在这里是模糊的。在同类型的片子中,有《十二怒汉》的珠玉在前,同样的罪与不罪并不是讨论的重点。《十二怒汉》的剧本紧凑而引人入胜,而在这里,剧本的情节起伏则始终都处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。


《十二怒汉》1957年版


电影《第三度嫌疑人》是一个谜团,一个大谜团下牵引出许许多多的小提问。有没有人是不应该出生?真的有看不见的手在玩弄我们的生活吗?谁能控制别人的生活?谁能主宰他人的命运?调查的过程是不是永远都是盲人摸象?真相是不是真的不重要,控辩之间的博弈仅仅是为了各自的目的?是枝裕和将很多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思考注入到这个故事中。



这些模糊的、无法回答的问题,某程度上当然拓宽整部影片的广度,但终究不是欣赏电影的关键,问题是, 这个谜题不够具有挑战性。


放在是枝裕和以往的家庭伦理关系影片中,这样的节奏和情绪无疑是轻车熟路的,但在新的框架之中,是不是可以将戏剧张力处理得更有趣一点?尽管其曲折的叙事和法庭博弈在下半场显得稍微跌宕起伏了一些,但前面的铺垫过长,倒不如一直匀速到底,倒不显得刻意挣扎。



是枝裕和从不做浮夸的戏剧创作,《第三度嫌疑人》从题材上来说与以往的确有些不同,但本质还是留在原有的探索中,这样的野心勃勃和绑手绑脚结合,熔炼出这部影片最大的违和感。

 

2. 镜面的叠印

 

以往涉及法庭电影时,我们总能看到像《芝加哥》和《邮差总按两次门铃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律师们,但在这部影片中,被告与辩护人的角色出现逆转,三隅一步步引导/误导作为律师的重盛,事实被谎言包裹,一次又一次的翻供。



似乎三隅才是影片中的影子导演,操纵的线始终紧紧地握在他的手里,牵引重盛去拨开旁枝错节进入三隅的内心世界。

 

在整个过程中, 三隅所犯下的谋杀案只有一条有效的证据,那就是他的自首。三隅的杀人事件,实际上几乎没有确凿的证据给三隅定罪。重盛明知道这一点, 试图从三隅的供词中寻找答案,研究谋杀的真实叙述。



在描写这个律师四人团队时,是枝裕和用了不少细腻的笔触来刻画重盛的工作关系。表现微妙的人际关系时,导演总是显得尤其得心应手,像《比海更深》中的场景那样,《第三度嫌疑人》通过结合多场"吃面条" 的叙事场景,以观众视角带出主角细微的特点。

 

除此之外,影片中光与暗色调之间的细微平衡,同样表现出的是导演精湛的艺术笔触,几乎对所有人物都有着细致独到的镜头描写。


尤其在设计两幕杀人烧尸场景时,镜头前的三隅/三隅和咲江,被火光映照得通红的脸,镜头前狠命击打, 血液喷到脸上,看着眼前燃烧的一片,用右手拭擦着脸颊上的血迹,作为一个压抑的谋杀宣泄,这种细微的动作大大增加了杀戮行为中的黑色元素。



在影片宣判后的场景中,重盛走出法庭,夕阳昏黄的光映照在他脸上,同样举起右手下意识地擦拭着脸颊,呼应着前两次三隅的擦拭动作,微妙地寓示着两个人物的重叠。

 

影片中是枝裕和的视觉设计还是值得称道的。《第三度嫌疑人》作为一部艺术电影,本质上自然散发那种设计氛围。影片没有过多的配乐场景。大量翻阅文件的声音、折纸声和脚步声,都增添了现实主义感。



视觉上比以往的影片用光和用色都偏于暗沉,泷本干也使用标准宽屏,从侧面拍摄,将重盛与三隅在探视室面对面对峙,以玻璃分割成对半分成两边, 此时出来的画面感比雄辩的台词更加有力。

 

影片中基本没有长镜头,零碎的镜头感靠人物台词串联且交代故事的背景,可以说,是枝裕和将解释影片最重要的任务都压在了演员身上,尤其是饰演三隅的役所广司与饰演重盛的福山雅治。



对于两个老戏骨而言,即便是这样吃重的角色完成起来也可以说是毫无难度。但对于影片整体而言,哪怕是与是枝裕和以往的片子相比较,人物的表现占据整体影片这样大的比重这一点,笔者认为,还是值得再三商榷的。

 

在影片前半段的探视室场景中,无论是三隅还是重盛隔着玻璃的特写镜头,与对方的倒映在玻璃上的头像,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。随着重盛越来越了解三隅,两人头部通过玻璃倒映出现了交集,在最后一次探视时紧紧相逼,在玻璃上形成完美的叠印。

 

3. 惊还是喜?

 

是枝裕和的电影往往以温暖著称,如《比海更深》《海街日记》《如父如子》《无人知晓》等,残酷而不失乐观,人情细微间见豁达,这都是导演一向的拿手好戏,有才华的讲述者更喜欢用细节来移情入境,节奏温吞缓慢,却让人感受着生活的本真。



但这一次在《第三次嫌疑人》中,导演似乎将他现实主义者的一面展露无遗,带着主流的愤世嫉俗,谈司法谈社会谈人性。从家中琐事的娓娓道来者,变成一个关于真理的主观表述者,似乎以道德凌驾司法之上,笔者并无意于去批判他人观点之正误。


只是从拍摄手法而言,是枝裕和并未表现出掌握这种张力的作品的能力。旧瓶装了新酒,怎么喝都有点不是味道。



从剧作上来看,《第三度嫌疑人》的第一部分结构实在是太过拖拉,占据一半之多,以至于第二部分与终章显得紧紧巴巴,头重脚轻。在整部片子的脚本中铺设了过多的焦点和分支问题,这些累赘的叙事点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是枝裕和惯有的叙事节奏,在这里竟有些踩不着点。


导演在影片中做了太多的加法,故事的确够复杂,提出的问题也的确够多,符合了国际电影节评委们的口味,却未必在导演驾驭的能力范围之内。



作者| 卖瓜人;公号| 看电影看到死

编辑| 骑屋顶少年;转载请注明出处




 迷  影  帆  布  包 

“ 看 电 影 看 到 死 ” 微 店  75 折


这款“Possession"迷影帆布包,是我们独立设计的原创好物,不仅适合在各大电影节使用,也适合日常出行。


这里必须说下优点:1.这个帆布包的厚度是12安,比一般的帆布包都要厚实;2.两侧的图案都是采用丝印,不易剥落;3.帆布包内侧有小口袋,方便装电影票或其他小物件。



大家可以扫图二维码或戳“阅读原文”购买!75折优惠,72小时内发货。优先下单的影迷,会送一枚精致的I Do书签,以及卡片,送完为止。邮费涨价,买两个及以上包邮


详情请参考:着魔!影迷必备神器,还差这款帆布包



【 近 期 热 文 】


最细思极恐的华语恐怖片,你选谁

哥哥去世的第15年,我想起了他们

吃土!北影节,这40部电影值得看

四月指南,华语新势力是最大惊喜

昆汀55岁生日,请继续混,别退休

环二:这一次,我们不得不提景甜

黑泽明:别自杀,就算到人生谷底



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

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

名人荐片|迷颜|电影节|花园|吉光片羽

纸上马戏团|影人纪念日|鲸鱼放映室

合作投稿 | kdykds@163.com;微信 | kdykds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